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197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在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为天水师范学院。建校特别是升本以来,学院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今的天水师范学院由刚升本前占地200多亩、学生2000余名的专科学校已经发展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占地近千亩、在校生总数超万人、生源覆盖23个省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省属本科院校。
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合格本科生,学院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标准为坐标,确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多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工作研讨会,努力探索本科教学的规律与方式方法;通过学生评教、各级领导听课等措施拓宽了教学督导的途径;通过连年递增的教学投入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遵循“厚基础、强实践、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整体优化、协调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科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经、管、工、法等应用型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作用。以学校现有的5个校级研究所、18个二级学院属研究所为依托,通过扶持、奖励与激励措施,调动了全院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巨大热情,升本以来全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94项,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达11项,在SCI、EI源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CSSCI源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3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121篇。通过开展对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等天水历史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资源生物学、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为人才培养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陇右文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于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006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陇右文化研究” 栏目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
为了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学院积极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近年来,先后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160人,在校博士、硕士达232人,建立起了一支由专职教师573人、教授、副教授176人、外籍教师6人、兼职教授40人组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数量逐年提高,学源结构日趋合理。教师中,在国际、国内各级学术团体担任理事以上职务的有30多人,9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全省优秀专家,6人入选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工和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入选天水市科技拔尖人才和“222”创新人才工程。
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升本以来,学院发扬“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求发展”的师院精神,不等不靠,通过银行贷款和面向社会筹集资金近两亿元,先后建起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学生公寓楼、逸夫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购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建立和完善了各种教育、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全院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学院重视科学规范的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加快学科整合与建设步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对原有的教学单位进行了调整,“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管理的模式运行良好。强化了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天水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方案》《天水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等涉及教学、科研、学生、人事、后勤等方面的制度,管理实现了由以前的低层次、不规范、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今天的较高层次、规范化、多维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的转变。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紧跟国内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已和英国威根里学院、法国的欧亚管理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有20多名教师出国深造,首批15名出国留学生已圆满完成学业回到国内。学院曾多次举办国内、省内学术会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中科院院士王梓坤、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霍松龄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专家王惠岩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曾来院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
学院重视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明德、新民、至善”的校训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已经内化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学院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建筑风格的确立、校园环境的美化、学生文化活动的组织等无不凸显人文精神和科学创新理念。各类社团和学生组织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灵魂、以活动为载体,按照校级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二级学院活动群众化、专业化,社团活动特色化、个性化的思路打造校园文化。
四十八年来,特别是国家恢复高考以来已有25000余名优秀毕业生从天水师范学院走向社会、走向基层,他们中有扎根农村,在土得掉渣、连最基本的教学器械都没有的乡镇学校默默奉献的高秦生,有坚持在艰苦条件下教书育人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李美喜,有把青春年华乃至生命奉献于教育并最终倒在三尺讲台上的范永杰,有支援边疆并为保护学生而献身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陈文金,还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甘肃省省长助理张津梁和在艰苦的民族地区工作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委书记王砚,有奔赴前线并荣立一等战功的优秀校友田正国,有自主创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一定贡献的毕业生奚凌,他们都是我院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代表,奋战在各条战线的2万余名毕业生都在为改变甘肃和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围绕育人这个根本,狠抓教学质量的务实举措也使学院获得了诸多殊荣:2000年,学校被天水市政府评为“园林化单位”;2002年,学校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确定为“全省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示范学校”;被省委宣传部、省经贸委和省总工会评为“甘肃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和2006年,学校党委被省高校工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学院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五部委授予“全国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学院也于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学校党委被天水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成绩属于过去,发展和跨越就在眼前。对于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天水师范学院来说,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十一五”时期,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立足陇东南、面向甘肃,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规范管理和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不断增强学校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信息交流基地、智力储备基地和精神建设示范基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区域性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较高、办学效益较好,在甘肃高校和全国同类高校中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大学。 (天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